少量醇类中的“明星物质”芳樟醇,常年霸占着全世界最常用和用量最大的香料榜单第一名。
化学小贴士
芳樟醇
芳樟醇,分子式为C 10 H 18 O,属于链状萜烯醇类,有α-和β-两种异构体。无色液体,具有铃兰香气,但随来源而有不同香气。在全世界每年排出的最常用和用量最大的香料中,芳樟醇几乎年年排在首位。但科学家认为香水和其他芳香剂中富含的芳樟醇成分可诱发情绪低沉、沮丧甚至是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等。
芳樟醇分子结构
分布范围:
含量较大的有芳樟叶油、芳樟油、伽罗木油、玫瑰木油、芫荽子油、白兰叶油、薰衣草油、玳玳叶油、香柠檬油、香紫苏油及众多的花(茉莉花、玫瑰花、玳玳花、橙花、依兰依兰花等)油。在绿茶的香成分里,芳樟醇也排在第一位。当今人们崇尚大自然,芳樟醇的香气大行其道。诚然,在香精里面检测出芳樟醇,并不代表调香师在里面加入了单体芳樟醇,经常是由于香精里面有天然香料,芳樟醇本来就是这些天然香料的一个成分。
芳樟醇本身的香气颇佳,沸点又比较低,在朴却的香料分类法里,芳樟醇属于“头香香料”,当调香师试配一个香精的过程中觉得它“沉闷”、“不透发”时,第一个想到的是“加点芳樟醇”,所以每一个调香师的架子上,芳樟醇都是排在显要位置上的。
物理性质:
芳樟醇(Linalool)又名沉香醇、芫荽醇、伽罗木醇、里那醇等。学名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属于链状萜烯醇类,有α-和β-两种异构体。还有左旋、右旋两种光异构体。在不同来源的精油中,多为异构体的混合物。消旋体存在于香紫苏油、茉莉油中,或是合成的芳樟醇中。比重0.865(15℃),沸点195——200℃,比旋度+19.30;左旋体存在于芳樟油、黄樟油、香柠檬油、薰衣草油、玫瑰木油(总醇量按芳樟醇计在82%以上)等精油中,比重0.8622,沸点198℃,比旋度-20.10,芳樟醇是无色液体。
香味:具有浓青带甜的木青气息,似玫瑰木香气,更似刚出炉的绿茶青香,既有紫丁香、铃兰香与玫瑰的花香,又有木香、果香气息。香气柔和,轻扬透发,不甚持久。左旋偏甜润,右旋偏清青。
化学性质:
具备醇和烯烃类化合物的通性和特征,例如可以进行酯化、脱水反应,容易被还原为相应的烃类化合物。在金属钠的存在下,生成二氢月桂烯;
在胶体铂或骨架镍上还原时,则生成二氢芳樟醇和四氢芳樟醇。
由于芳樟醇的活泼化学性能,所以能制成名目繁多的衍生物,广泛在香化、医药、日化工业上得到应用。
美国的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香菜厌恶者和普通吃货们有一个很重要的基因不同。
在人类11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嗅觉受体基因“OR6A2”,这串复杂的编号就相当于基因的“身份证”,意思是嗅觉受体家族6,亚家族A,成员2。这段基因会参与人体对气味的感觉感知,并对香菜特殊味道的来源——醛类化学物质特别敏感。
201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 受体“OR6A2”的变异有可能是人们不喜欢香菜的原因之一。
不喜欢香菜的人11号染色体都有一个叫“OR6A2”的基因,此基因和嗅觉感受器有关,它对醛类化合物很敏感,有这个基因的或者这个基因没有突变的,就会比较容易把香菜闻成一种臭虫味道。
而肥皂和臭虫释放的气体中,都含有醛类化合物。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排斥香菜的味道,认为它的味道就像臭虫、肥皂一样。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 人类对香菜的感觉也取决于文化环境。我们喜欢香菜与否,可能与我们成长的地方以及我们吃香菜时的所感所想同样有着更大的关系。
其实,香菜中各营养素含量都不低,最主要的有维生素C、膳食纤维、胡萝卜素、钾等。香菜作为一种调味蔬菜 一般不会经过高温烹饪,从而可以防止维生素C的流失,同时香菜中的钙含量也非常高,还有多种挥发油物质,能刺激食欲。
所以,你是香菜党还是讨厌香菜党呢~
来源:化学好教师,百度百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