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回升乏力,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东北经济何以至此?其表象如何?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东北地区经济运行的四大特征
一是外部环境变化对支柱产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从国际上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其后的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在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拓展产业发展市场空间等方面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是其中的突出代表。我国东北地区参与国际竞争最重要的产业是装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低端产品居多,在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上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产品竞争力不强。东北地区另一支柱产业能源生产,遭遇了国际能源市场(尤其是石油)价格的巨大波动,转盈为亏。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工业增速总体减缓,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减少,工业品出厂价格持续走低。由此导致以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的东北地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经济增速明显下降。
二是增长倚重的投资增速整体下滑。2013年以来,与全国整体形势相应,东北三省固定资产投资呈逐步下降趋势,导致多年倚重投资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北地区出现了增长动力不足,甚至“失速”的现象。企业投资意愿低下,新开工重大项目明显减少。2014年仅辽宁一省10亿元以上建设项目就下降了18.1%。房地产业表现更为低迷,出现了多年未现的开发投资和施工面积双双下降,商品房销售量持续下行的状况。如辽宁省仅2014年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面积就下降了近30%,同比回落超过40个百分点,不仅直接拉低了经济增速,更引发了相关产业全面下降。
三是受外部需求萎缩影响对外贸易出现显著下滑。欧盟、日本以及美国、东盟等主要市场需求不旺,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直接导致东北地区对外贸易增速一路下滑,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出口产品钢铁、成品油和船舶等出口量出现较大波动。辽宁省主要出口市场中,对东盟、日本、欧盟和美国出口均呈下降走势,对外贸易中只有对俄贸易表现出些许亮点,呈现增长态势。
四是消费增速总体正常但也呈现逐步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处于正常水平,2014年,辽、吉、黑三省分别增长12.1%、12.1%和12.2%,略高于全国12%的水平。但与前几年持续高速增长相比,也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房地产销售萎缩、餐饮收入持续降低、集团消费明显下降以及电商冲击等都是造成这种形势的原由,致使社会总需求增长放缓,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
二、东北地区经济下行的四大原因
透过现象看本质。导致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真正原因,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东北经济问题的重要批示中所指出:归根结底还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是体制改革多年停滞不前,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伊始,国企改革就放在了任务的第一位,当时的改革主要是解决国企脱困、社会稳定等问题,保生存、求发展是主题。通过改革使得一大批老国企焕发了活力,重装上阵,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上一轮改革,许多国有企业重新成为了相关行业的领头羊,参与到国际大市场的竞争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为增强我国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了贡献。但也正因为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而掩盖了国企改革不到位、不深入等深层次问题。近几年则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在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股份制改革,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等方面,遗留了大量待解难题。加之一些地方政府回避问题、拖延改革的态度,使得东北国有企业沉重的包袱并没有卸下,遇到市场变化就暴露出来。在发展环境方面,东北地区政府职能转变相对缓慢,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主导经济,市场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并未发生根本性改观,在体制机制上的改革创新就更加滞后。正是由于体制机制改革停滞不前,使得东北的国有企业难以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巨大波动和变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政府职能部转变也导致民营经济发展障碍重重,难以发展壮大。
二是振兴老工业基地取得积极进展,但发展方式并未发生根本性转变。东北地区十余年振兴使得部分传统优势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在重大装备国产化、国防装备现代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产业发展方面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扩大规模上,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所占比重不降反增,可以说前一轮振兴是东北地区一次“再工业化”的历程,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局面没有得到改观。同时,重化工业在工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导致了东北地区能源、资源消耗水平居高不下,环境污染治理旧账未还又欠新帐,在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方面相对滞后,经济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很大。
三是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中高端人才流失严重。在东北地区发展进程中国家布局建设了大量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教实力很强,大型国有企业中也拥有一大批科研人才队伍,在过去十几年的振兴中为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科研队伍大多服务于政府和大型国有企业,成果转化率偏低,新涌现的高新技术产业并未形成规模。而且由于机制不活,这些研发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服务偏弱,依托中小企业的成果转化偏少,造成了东北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技术水平较低,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人才政策不落实或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导致东北地区人才尤其是中高端流失严重,消弱了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如长春市省际迁移人口中近50%为高层次人才。
四是区域合作处于较低水平,尚未形成区域联动发展的局面。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随着振兴战略的推进,各省区也认识到了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并在国家的推动下,成立了四省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见面会”。但是,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联动发展、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公共服务区域化等领域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各省区之间、各城市之间各自为战,画地为牢,市场分割等现象还较为普遍。更有甚者进行市场保护甚至还成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向多家多次提出的政策诉求。除了政府间合作偏弱以外,民间和企业层面基本还没有建立起区域层面的合作机制,产业合理布局,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经济上联动发展、错位互补等更是奢谈。可以说,东北地区的经济还未形成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机制。
为应对如此严峻的局面,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标志着以实现全面振兴为总体目标的新一轮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正式拉开大幕,进入实施阶段。东北地区在推进实现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必须要下决心“啃硬骨头”。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四个着力”的总体任务,更要切实抓好组织落实。唯此才能释放东北发展活力,增强发展动力,获得发展红利,将东北打造成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