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九一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沙門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何等為須陀洹果。謂三結斷。是名須陀洹果。何等為斯陀含果。謂三結斷。貪.恚.痴薄。是名斯陀含果。何等為阿那含果。謂五下分結斷。是名阿那含果。何等為阿羅漢果。若彼貪慾永盡。嗔恚永盡。愚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阿羅漢果」
我簡單解釋一下,初果羅漢需要斷三結,即我見,疑見和戒禁取見。這裡的三結只是略說,實際上初果羅漢可以斷盡一切不正見,完全的正知正見,出世知見與佛等同,而這三結只是所有不正見的代表。學過大乘佛教的朋友一定聽說過初地菩薩可以斷「見惑」,也就是說和知見相關的迷惑顛倒,在初地菩薩的時候會完全斷盡,這個說法實際上就是源自部派佛教的初果羅漢,而初果羅漢所斷的我見對應了大乘佛教的分別我執,而不對應俱生我執,因為大乘佛教講,初地菩薩斷分別我執,這個分別我執就是指原始佛經中初果羅漢所斷三結中的我見。
二果羅漢薄貪嗔痴,意思是說,二果羅漢的煩惱程度比初果要弱很多,在北傳佛教的俱舍論記載,如果欲界煩惱有9品,初果所斷最多不超過6品,而二果羅漢的可以把6-8品的欲界煩惱斷盡,但是並沒有完全斷盡9品煩惱,所以才叫薄貪嗔痴。同時二果所斷的煩惱一定是針對欲界煩惱,而不是色界無色界煩惱,因此,二果依然會回到欲界輪迴,只是輪迴的次數要少於初果。初果最多可以輪迴7次欲界人天往返,而二果最多只輪迴1次往返,因為煩惱的程度弱所導致,因此二果又名一來果。
三果羅漢斷下五結,所謂下五結是指我見,疑見,戒禁取見,欲界貪和欲界嗔。之前有講,二果羅漢最多不會斷欲界的9品煩惱,所以會導致他在欲界最多輪迴1次往返,而三果羅漢會斷盡一切欲界的煩惱,因此會導致他再也不回欲界輪迴,而只在色無色界輪迴,所以稱三果為不還果,此處不還是指欲界不還。五結中的貪嗔代表了所有的欲界煩惱,並不是說欲界只有貪嗔兩個煩惱,而是以貪嗔為代表。
四果阿羅漢究竟解脫,斷盡三界一切煩惱,所以經文講貪嗔痴永盡,一切煩惱永盡。在雜阿含經中只提到了四沙門果的下五結,而在後世的論著中,普遍認為四沙門果一共要斷十結,即下五結和上五結,而三果只斷下五結,未斷上五結,四果阿羅漢會斷盡十結,成就究竟果。上五結分別是,色愛,無色愛,掉舉,慢,無明。這裡的無明通大乘佛教的俱生我執,代表了一切煩惱所依,因此大乘佛教講,八地菩薩斷盡煩惱障,破俱生我執,在原始佛教里,這實際上是阿羅漢的證量,唯獨阿羅漢可以斷盡煩惱。
一時佛在迦毗羅衛國尼拘陀林。
時釋摩男。與五百優婆塞。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優婆塞義。在家白衣。具丈夫志。歸命三寶。自言我是優婆塞者。云何而得須陀洹果。乃至阿那含耶。
佛告釋摩男。
斷除三結。身見 戒取 及疑網等。
斷三結已。成須陀洹。更不復受三塗之身。於無上道。生決定信。人天七返。盡諸苦際 入於涅槃。是名優婆塞得須陀洹。
又問。
云何而得斯陀含果。
佛告摩訶男。
斷三結已。薄淫怒痴。名斯陀含。
又問。
云何而得阿那含果。
佛告摩訶男。
若能斷三結及五下分。成阿那含。
時摩訶男及五百優婆塞。聞此法已。心生歡喜。而白佛言。
世尊。甚為希有。諸在家者。獲此勝利。一切咸應作優婆塞。
時摩訶男及諸優婆塞。作是語已。禮佛而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