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筋”是什么?

2025-05-15 13:50:42

中医伤科的毛病简单的说就是筋骨毛病,骨是指什么大家没有什么不同的理解,但是“筋”是什么东西,好像各人的理解不同,就是在中医伤科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定 义也不一样。对于筋的生理特性、病理特征论述也是少见,多半地方都是简单的把“筋”等同于西医的软组织,其实这二者之间还是不尽相同。“筋”是纯粹中医的 概念,要追根溯源,还是要从《黄帝内经》来看。

对于“筋”的论述理论性较强的在《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 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相关的论述还很多,这一段好像比较虚,因此可以引申的也广。要说“筋”,先看看西医的软组织是什么。何谓软组织?软组织是一个外来词,它是相对于骨这种“硬组织”而言的,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皮肤以下,骨骼之外的肌肉、韧带、筋膜、肌腱、滑膜、脂肪、关节囊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组织。它是人体内最多的组织,占人体重量的60%以上。

中医学把人体的形态分为皮、肉、筋、骨、脉五类,统称为“五体”。我们平常所说的皮肉之伤、伤筋、动骨就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使用的分类方法。一般认为,软组织相当于中医“筋”的范畴。中医学对于“筋”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并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充实、丰富。

中医所讲的筋,范围比较广,但主要是指联系带动骨关节运动的组织,如肌筋膜、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经络系统中有十二筋经,多起于四肢、爪甲之间,终于头面,内行于胸腹空廓,但不入于脏腑。

筋束骨、骨张筋,筋与骨的关系非常密切,因而在治疗上就要筋骨并重。一般情况下,对骨折、脱位的治疗要很好的复位,这是大家都重视的,而治骨的同时要治筋。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手法中也有一条是推拿按摩,顺骨捋筋。早期的被动功能锻炼和主动功能锻炼,也是治骨同时治筋之方法,这对疾病的痊愈、功能的恢复是很 有关系的。

中医对藏象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功能来认识总结的,对于“筋”的认识其实也不例外。我们认识“筋”首先要了解“筋”的生理特性。虽然软组织所指的范围很广,但是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也是我们认识筋伤疾病的基础。

宜刚柔相济 中医学认为,筋与肝同属木,肝主筋。肝为将军之官,为刚脏,筋的特点也是一样。筋为刚,主要体现在筋产生肢体运动的功用上,筋要强健有力才能使运动灵活,和 肝的特点一样,筋还有柔的一面。如果筋只有刚的一面,就会出现临床上常见的筋失其柔的表现,如肌肉痉挛、紧张、强直,或者干枯拘急、手足震颤、蠕动等,中 医学将其归为“风证”,这多半是因为筋失濡养所致。筋属木,水生木,筋需要气血的营养和津液的滋润、滑利,才能保持其柔的特性。

喜寒热调和 无 论过寒过热,均会导致筋脉的功能失常。因寒所致的筋伤相对较多见,比如吹风受寒之后出现的落枕等。人身之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于一身 之阳气的温煦推动,若经脉气血为寒邪阻滞不通,筋脉失去气血的温煦滋养,又寒性收引,寒邪可以使气机收敛,筋脉收缩而挛急。寒邪可以直接损伤筋脉,或通过 影响气血间接导致筋脉损伤,但是过热同样也会导致筋伤。热邪性燥容易耗气伤津、生风动血,导致筋脉失于濡养而引起损伤。正如古代医家所说,热伤气。热则骨 消筋缓,寒伤形,寒则筋挛骨痛。

应燥湿适宜 我们知道,树木的正常生长需要水分,过分干燥的环境不利于树木生长,但是过分潮湿的环境也同样会让树木死亡。筋属木,它的特点和树木一样,需要燥湿适宜的环境。湿邪是导致筋伤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在潮湿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人经常会关节酸痛,至于燥邪所致的筋伤,石筱山先生论述慢性筋伤时说“若耽误延时日,则筋膜干而萎缩者”,多见于长期的固定之后,出现组织粘连、关节僵硬。

这些是我对于《内经》筋的论述的一些理解,至于如何在临床中把这些理解运用到具体的筋伤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保健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总结。 (上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胡劲松)